台中一称谓并不是指的今天的台中一带,而是在台湾的西部海面的一处要塞,梁军在北征基隆失败之后,在这里修筑了一个要塞,实际上就是一个兵城,城内没有居民,台中城并不大,周长不过十里,但是城墙修建的格外高大,城墙高达五丈,四面皆有马面,城墙四角修建了四处烽堡,士兵可以在上面居高临下向地方攻城士兵射击而不用担心被地方远程武器击中。
加上这个时代的火炮大多不能仰角射击,因此四座烽堡几乎不会被炮火击中,但是明军此时已经有了大仰角射击的火炮了,因此这座坚城的命运已经注定了将要是悲剧。
五月七号,明军已经抵达了台中城下,城中梁军士兵分外紧张,因为从明军扎下去的大营上面来看,明军的人数并不是想之前的情报上面显示的只有不到三千人,从城墙上望去,明军大营内至少可以容纳六千人以上,这使得郑豹十分紧张,他手底下只有不到六百名老兵,剩余的两千多人全都是今年年初才招募的新兵,不仅根本就没有经历过战争,而且这时候训练不足,很有可能战争一打响就发生了溃乱。
不过好在他脚下还有这一道高大的城墙可以驻守,因此他一边积极的准备迎接明军的攻城,一面想东都发去求援信,要求朝廷派遣援军前来支援,他在信中将明军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从他怀疑的六千人直接写成了一万人。
其实这个时候台中和东都的联系实际上已经被明军的海军给切断了,海军士兵和随船的一千名陆军已经埋伏在两地之间,这封信自然也被明军截获了下来,李权见信中只是普通的求援,甚至还在人数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偏差,他们的目的就是切断和阻止东都的梁军援军,但是由于台中城是一座坚城,只有北面一座城门,因此实际上他们也没有机会参与到攻城的战斗中去,所以根据之前项玉的安排,海军可以便宜行事,不用拘于一格。
李权思考再三还是派人将这封信送去了东都,一方面是为了将东都的守军引出城来,以减轻日后对东都作战的攻城难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路上伏击东都的援军,进一步打击台中城的守军的士气。
谁知道李权派人假装送信士兵送到东都的这封信不仅没能引出东都的援军,反而使得冯信心中更加惶恐,他之前一直很疑惑为什么明军这么少点人还敢主动进攻梁军,这时接到郑豹的求援信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之前基隆方面是隐藏了自身的实力,明明拥有一万人的部队却装出只有三千人的样子,其目的当然是为了将自己的军队主力引出城去。
南边的东都不肯派军来援,城外的明军也是一副蓄势待发的样子虎视眈眈,台中的郑豹是彻底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明军在休整了三天之后终于开始了攻城作战,攻城战一开始就让城中的守军一片混乱,项玉让士兵们在城外两公里出集结待命,组成了一个巨大黑色方阵,他的目的并不是让士兵们立即攻城,而是试探城中的火力配置情况,这个时候的射程最远的火炮就是西班牙人的红衣大炮,这种威力巨大的前装填滑膛跑的最远射程可达两点六公里,但是郑成功的军中似乎并没有这种火炮,至少陆军中并没有装备,项玉之前在郑军中就没有见到过,其实也不奇怪,因为这种火炮虽然是明朝时期引进来的,但是主要都用于边关城池的防御中去,比如宁远城墙上面就有二十多门红衣大炮,更别提锦州山海关这些坚固的堡垒的火炮数量了。
红衣大炮引进初期明朝并没有能力进行仿制,直到清朝康熙年间这才大规模的改进仿制,一直到了**战争期间,清军的火炮大多还是红衣大炮。
明军的阵型布置下来之后城上的梁军一点反应都没有,很显然城中并没有这种火炮,项玉于是下令大军前移,其实就算是大军不上前去,明军的火炮也能够打到城墙上的梁军目标,但是为了抵近射击,增大火炮的命中率,所以明军向前前进了一公里,在这个距离上面城墙上面的火炮勉勉强强能够够得着明军的阵型,但是也很难对明军造成杀伤。
郑豹虽然清楚这一点,但是随着明军的一步步靠近,城中的士兵开始变得更加紧张起来,一些新兵甚至已经畏惧的大哭起来,郑豹知道他的军队的士气需要一点提振,因此下令城墙上的火炮开始射击。
梁军的火炮并没有击中明军的任何一名士兵,但是也使得明军的阵型停止了前进,因为再向前走就会步入敌军的火力范围了。成功的阻止了明军的前进,梁军城中的士兵发出一阵欢呼,那阵势就像是他们已经打赢了这场战争一般,而回击他们的则是明军轰鸣的炮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