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思远点点头。
“是的,老伯,你怎么晕倒了呢?”
这个人大约有60岁左右,虽然有些瘦弱,但是皮肤黝黑,看起来平常没少劳作,所以看起来都是健康色。
但是一个经常劳作的庄稼人,怎么会无缘无故地晕倒在地上呢?
“老伯,你没事吧?”
顾思远见他虽然醒过来了,但是还有些虚弱的样子,这地方离最近的村庄也有很长一段距离。
所以几人都有些担心。
“没问题的!你放心吧!我们都是农民,能有什么事啊?对了,小伙子,你眼睛好使,你帮我看看我的后背,我总感觉有什么东西。”
说完那老伯便背对着顾思远,缓缓将自己的衣服撩了起来。
“嘶!”
一见到他的后背,几人头皮发麻,忍不住一阵倒抽气。
只见那老伯的后背居然爬着十多只指甲盖大小的虫子,它们紧紧地贴在老伯的身后,看起来就像是密密麻麻的黑色大痣。
王梦晓忍不住“哇”地一声,吐了出来!
这是什么东西啊?
太恐怖了!
太恶心了!
顾思远更是表情疑重,满脸沉思。
这东西可不是什么好东西!
那是蜱虫。
蜀北经常将其唤作逼煞(读音)。
各地名称也不相同,比如牛虱子、壁虱、扁虱、草爬子等。
蜱做Pi,虫从卑。“卑”意为“从属物”。“虫”与“卑”联合起来表示“从属于宿主的虫子”、“寄宿性虫子”,一种吸血的寄生虫。
通常寄生的宿主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虫类和两栖类动物,
蜱虫大多以吸食血液为生,叮咬的同时会造成宿主刺伤处发炎。
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例如全沟硬蜱寄生在动物或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微小牛蜱多寄生于牛的颈部肉垂和**,次为肩胛部。
蜱在生活史中有更换宿主的现象,根据其更换宿主的次数可分为四种类型:单宿主蜱、二宿主蜱、三宿主蜱、多宿主蜱。
单宿主蜱:发育各期都在一个宿主体上,雌虫饱血后落地产卵。
二宿主蜱:幼虫发育为若虫在一个宿主体上,而成虫在另一个宿主体上寄生。
三宿主蜱:幼虫、若虫、成虫分别在3个宿主体上寄生。
多宿主蜱:幼虫、各龄若虫和成虫以及雌蜱每次产卵前都需寻找宿主寄生吸血,每次饱血后离去。吸血前大约绿豆粒大小;吸饱血后,可达大拇指大小。通常软蜱都属多宿主蜱。
因为这种换宿主的现象,通常蜱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病毒的宿主。
因为蜱虫种类繁多,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现,目前已经发现的蜱虫种类已经超过800多种。我国的大部分森林都有发现过蜱虫。
而通过蜱虫传播引发疾病或者死亡的案例,在我国有,在世界各国都有。传播的疾病通常有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蜱媒回归热、莱姆病、Q热、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热、无形体病、红肉过敏症等。
2010年夏天,河南某县,有多人被做蜱虫咬伤,不治身亡的案例,引起村民恐慌。其实当地2009年已出现死亡病例,但2010年尤其多,成为蜱虫“重灾区”。
此后,蜱虫的危害在全国各地得到重视。
因为蜱虫的唾液中含几百种蛋白质,成分复杂,带有病毒。
而且蜱虫的叮咬是个复杂的过程。通常,它咬破人或动物的皮肤后,把抗凝剂和麻醉剂注入人体,防止血液凝固,在人或动物未发觉的情况下,它吸饱血后,叮咬处的凝血脱落,这个过程需要48小时。
但蜱虫引发的疾病并非蜱虫唾液本身的作用,而是由于其体内含有的病原体所致。
蜱虫只是一个媒介,是一道桥梁,它携带病原体,通过叮咬就可以把病原体传入人体,并在体内繁殖,在被叮咬者免疫力差的情况下才会发病。在医学上,这类由吸血昆虫引起的疾病被称为“虫媒传染病”。
因为免疫力不同,有时候会出现被同一蜱虫咬伤,却出现患病与不患病、严重与不严重的两种情况。所以被蜱虫咬伤,不要恐慌,正确的方法便是到医院进行一次检查。
如果发现蜱虫附着在身体上,不能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其除去,因为蜱虫体上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在受到刺激后,蜱虫会越发往体内钻,并加大剂量地释放蜱虫唾液,所以直接用工具将蜱虫摘除或是用手指将其捏碎的方法是非常不正确的,民间还有些诸如用火烧蜱虫屁股等方法均不可取。
正确的方法是赶紧找到最近的正规医院,叮嘱医生在叮咬处消毒后进行局部麻醉,麻醉起效后才可用镊子将蜱虫去除(注意蜱虫口器里的倒刺一定不能留在体内),之后赶紧进行入院观察治疗,并注射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在度过潜伏期之后,身体无发病症状后再出院,若出院后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并一定要把被蜱虫叮咬的事告诉医生。
此时见老伯已经这般模样,几人都有些担心。
也不知道他被这些蜱虫咬伤,有没有什么问题。
在山区,那蜱虫容易传播疾病,是非常厉害的丛林角色。
毕竟现在是蜱虫活动的高发期,因为每年6-11月,蜱虫处于繁殖发育的高峰期。
“现在怎么办?”王梦晓,满脸担忧。